在时间序列分析中,协整回归模型是一种常用于处理非平稳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的重要方法。当两个或多个变量本身呈现非平稳性,但它们之间的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那么就存在协整关系。EViews作为常用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为建立协整模型和判断其有效性提供了直观的界面与完整的分析流程。本文围绕EViews怎么建立协整回归模型与EViews协整关系结果怎么看有效性展开,帮助用户高效构建并解读协整分析。
一、EViews怎么建立协整回归模型
在EViews中建立协整回归模型主要依赖于Johansen协整检验(Jo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或Engle-Granger两步法(EG Two-Step Method)。下面介绍具体操作流程:
1、数据准备:导入两组或多组具有非平稳性质的时间序列变量(通常需经ADF检验确认为同阶单整,如I(1))。可通过“Quick”→“Group Statistics”→“Unit Root Test”检查变量平稳性。
2、变量组合成组:在EViews工作区中,选中需要检验协整关系的两个或多个变量,点击右键选择“Open as Group”。
3、执行Johansen检验:
在Group窗口中点击“View”→“Cointegration Test”,
选择Johansen检验方法(Trace或Max-Eigen)并设置滞后阶数(可参考VAR模型的AIC、SC准则),
设置趋势选项(无常数、带常数或带趋势等),点击“OK”运行。
4、建立协整回归模型(Engle-Granger):
通过“Quick”→“Estimate Equation”输入回归方程(如`Y c X1 X2`),
得到残差后,将其另存为新变量(如RESID),
再对RESID进行ADF单位根检验(`Quick→Series Statistics→Unit Root Test`),若残差序列平稳,则说明存在协整关系。
5、保存协整向量:Johansen检验输出中的“Normalized Cointegrating Coefficients”即为协整向量的估计结果,可用于后续构建误差修正模型(ECM)。
二、EViews协整关系结果怎么看有效性
建立协整模型后,判断其是否成立及效果是否良好是关键一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判断协整结果的有效性:
1、协整秩的显著性判断:
在Johansen检验中,观察Trace Statistic和Max-Eigen Statistic的值是否显著大于临界值。
若`r=0`被拒绝,`r=1`未被拒绝,说明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如果`r=0`和`r=1`都被拒绝,可能存在两个协整向量。
2、残差平稳性检验(EG方法):
若回归残差RESID经ADF检验结果显著拒绝原假设(p值小于0.05),说明残差平稳,协整关系成立。
若残差不平稳,说明两个非平稳变量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3、协整向量的经济解释合理性:
检查协整回归模型的系数是否与理论预期一致,符号、大小是否合理。
若向量中某些变量系数明显偏离常识,需重新考虑变量选取或数据处理。
4、误差修正项(ECM)显著性:
建立ECM模型后,应检查误差修正项(残差滞后项)的系数是否显著,且为负值,表明偏离长期均衡的短期偏差会被纠正。
若误差修正项显著不为0,说明短期偏差会反馈影响未来值,模型合理。
5、模型残差与诊断分析:
查看协整回归残差图形分布是否随机、无序;
进行残差的自相关、异方差检验,以确认模型稳健性。
三、协整分析在政策研究与金融建模中的扩展应用
协整不仅是理论计量模型的基础,也广泛用于宏观政策分析与金融策略建模场景中。以下介绍几种典型应用:
1、货币政策与物价关系分析:通过协整分析货币供应量(M2)、通货膨胀率(CPI)与利率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有助于构建价格调控模型。
2、股市与宏观经济指标联动:分析GDP、工业增加值与股市指数之间的协整关系,为股市波动建立长期预测模型。
3、外汇市场建模:通过分析汇率与物价比值、利差的协整性,为PPP或IRP等模型提供实证基础。
4、金融时间序列策略优化:在对冲交易或统计套利策略中,协整用于识别价格走势相关但非同动的股票或ETF组合,实现稳定利润捕捉。
5、构建误差修正模型(ECM):协整关系成立后,可进一步建立ECM模型,结合短期变化与长期均衡,实现动态建模与预测,适用于需求预测、经济波动跟踪等方向。
总结
EViews协整建模功能为研究变量间长期关系提供了强大工具。理解EViews怎么建立协整回归模型的流程,掌握EViews协整关系结果怎么看有效性的要点,有助于在时间序列分析中挖掘更深层的经济联系。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政策制定,协整方法都是值得掌握的重要分析手段。